首页 > 最新活动 > 行走与思考——灾害社会工作的鲁甸记忆最新活动
行走与思考——灾害社会工作的鲁甸记忆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天使心家庭关爱中心    时间:2017-06-19 09:53:02

     26天的鲁甸之行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这些天的睡梦中都还会感受到来自鲁甸的气息,那种辛辣夹杂麻味的清新空气,若影若现。时不时产生错觉,让自己混淆身在鲁甸还是广州,直到睁开眼睛,听着马路上喧嚣的喇叭声以及弥漫着汽油味的空气,才坚信这一刻是在广州的空间里思索着鲁甸的人和事。

    其实,我们的全称应该是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广东服务队广州分队的社工,我们所服务的地点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葫芦桥安置区以及大字塘安置点。我们在那片充满着废墟与帐篷的土地上行走了26天,从扑面而来的尘土里,从一双双渴望与真挚的眼神里,从一条条坎坷不平的小道里缓缓行走着,这是一次看不到起点和终点的行走,却又是那么值得去坚持走下去,更值得不断的传承与发展的行走下去,直到属于灾区居民自己的宽敞明亮的房屋建起了,直到社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完全匹配需求,直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人都能够放心的在社区里健康生活,直到爱唱歌的中年人能够快乐歌唱,直到爱跳舞的妇女们愿意自由起舞,直到……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句话,当时在云南大学培训的时候,某位领导提到“鲁甸社会工作支援服务是政府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第一次社会工作救援行动”,该领导特别强调“第一次”,而这个第一次具有多重意义,对于社会工作者本身也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更是一次有质量的考核,社会工作发展这么多年,究竟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能够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备受期待。
    而经过这些天的实践,特别是与灾区居民一起同吃同住同行,切实体会到了灾害社会工作的服务本质。灾害社会工作在国内本就是捉襟见肘,很难真正形成持续的服务力量。然而,随着社会工作日益发展,在目前这个灾害不断,应急事件频发的环境中,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建设还是从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发展,灾害社会工作都不可或缺,而且也不可回避。那么,如何做好灾害社会工作的持续与合理化建设呢?
    一、灾害社会工作服务要做到短期性服务与长期性服务相结合
    短期性服务指的是在灾害发生期间和发生后的三至六个月期间的应急性服务,此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灾害发生的社区,而服务主要的目标是协助社区基层政府以及社区居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生活照顾与支援。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协助各方救援力量开展居民临时安置,特殊服务对象的紧急支援(含心理和生活)以及灾害物资及志愿者协调等工作,对于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统筹与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投身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特别是管理经验较好。
随着灾害紧急救援的结束,社区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就进入到长期性服务阶段,这一阶段,短则两至三年,长则五至十年,需要长期扎根于社区,真正从社区的点滴实践与行动做起。长期性服务的工作目标是要协助受灾社区居民恢复社区关系与生活信心,为社区恢复公共服务与秩序,营造社区互助的公共空间与平台,而此时的服务更加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扎根社区建设的心态和热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微观服务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
    从服务实践本身来看,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服务应该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也是在这个不断递进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也是一个同行与成长的过程,因此就需要项目的支持单位予以社会工作者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很多时候,都会发现社会工作服务的短期性投入过热,持续性投入不足的怪圈,这也是目前国内公益慈善的一个通病,期待有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提出一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行动。
    二、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期许与实地服务再思相结合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需要有足够的专业背景支持,如果缺乏基本的专业支持,行走在灾区的社会工作者自身往往陷入一定的困扰。用一个资深社工说的话叫做“在灾区千万不要使自己成为被帮助的对象”。这句话提醒了我们投身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社工们,要时刻保持自我检视与反思,特别是从服务提供的贴切性与适度性反思自己是否凌驾于服务对象之上。往往满腔热情去到灾区,而最终是垂头丧气回来,最大的问题是自我期待与实地服务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位社工在去灾区之前和我们分享到自己的准备是去到灾区能够多点学习一些开个案的经验,而其本身也有很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经验,想着自己的准备应该是很好了,但是真正去到灾区以后他发现自己的准备是不够的,或者是多余的,因为没有那么多个案给你开,也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需要你去辅导。心理上的落差给了这位社工一定的困扰,好在他很快在灾区服务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了新的服务与行动。这位社工的经验告诉我们,灾害社会工作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并没有那么多需要紧急心理辅导的,在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心里的观念是“在灾害中生存下来已经是命运对自己最大的眷顾”。而对于未来生活的无力感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需求,而对于这一点,我建议大家进入灾区之后首先不要急着通过个案服务去解决个人面临的心理需求,而应该通过社区工作,从环境改善与社区关系修复重现曾经的生活,并且形成社区间的互助网络。然后将个人放到社区服务中,将个人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社会工作相结合才会更好的解决他们的现实性需求。
    另外,灾害社会工作的先期介入时需要准确把握命脉,对症下药,我们广州分队此次在灾区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形式快速将零碎的服务整合在一个框架体系中,对于广州分队不同批次的队员参与工作有了熟悉而又亲切的感受,缓解了心理上的恐惧感,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广州分队服务的快速展开与有效推进。
    三、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尊重本地文化与传承,避免文化入侵
    由于灾害的发生,受灾地区原本比较完整的社区关系与社区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有些地方的本地文化基本消失,而受灾的居民本身生活的空间也受到了影响,很难真正恢复到灾害发生前,由于安置区也相对是打散了社区居民本身的邻里关系与生活空间,居民间的关系也随之受到了影响。灾害社会工作者需要足够重视环境改变和文化消失对社区和居民的影响。
    重视环境变化与文化消失的影响,就需要尊重本地文化,把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灾害社会工作的一项持续工作。在鲁甸服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居民走出帐篷,拉近社区居民间的关系。我们想给社区居民过一个生日会,在讨论过程中,有同事提到买蛋糕,就有同事提到蛋糕对于当地社区居民是否产生一些负面的地方,第一这里买蛋糕很不方便,要去到县城才能够买到,另外本地居民过生日基本都是吃两个红鸡蛋即可,而且不是怎么热衷过生日,除了小孩的满月酒喝周岁,老人的六十大寿之外很少有人过生日。面对这样的争议,我们选择再一次走访社区居民,多点了解社区的习俗,特别是过生日的习俗,然后再定是否做生日会,是否买蛋糕。经过一天的走访后大家得到的普遍反馈是很多居民还是有意愿参与生日会的,对于蛋糕也希望有。为了兼顾个别居民的感受,最终大家在做生日会的时候,想办法准备了红鸡蛋,同时也准备了蛋糕,陪社区居民们度过了一次难忘的生日会。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需要反思我们是否真的是带给了居民一时的快乐而留下来很多的遗憾和失落?来年的生日会有谁来给他们过呢?又到哪里去买生日蛋糕呢?有时候,服务就存在着这些值得反思与讨论的话题,对于我们是一种服务反思,对于社区居民就是一次文化入侵。
    另外,我们在服务过程中为了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与传统,我们进入灾区的前几件事里就重点做了灾区村史档案,居民的权利关系图,家庭结构图以及社区里风俗习惯的收集与整理,我们担心在服务过程中带着满腔社工服务情怀提供的服务,带给居民的却是未曾经历过的伤害与痛楚。所以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以社区居民的需要为本,一切以社区居民的环境与文化匹配,这样我们的服务才能够真正落地。
    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做到开放与分享,更需要做到合作与传承
    灾害社会工作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坦诚开放与合作,另一个是多元参与和实践平台。灾害救援服务一般需要经历几个阶段,从无序救援到有序服务,从集中救援到分散服务,其实质上为社会公益力量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但是参与的空间和平台究竟有多大,仍需要多点交流与合作,合作不是简单的彼此信息的交换,更需要有坦诚与开放的态度,否则形式大过于内容,不只是浪费彼此时间,还带来了更多负面的体验。公益组织在面对服务需求的时候还需要不断的增强多元实践的机会,还需要提高自我服务能力,而此刻的自我封闭必然导致组织和个人的落后。况且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基金会在投入救灾服务资源上远没有达到稀缺不足或者需要公益组织抢蛋糕的程度,而且从公益组织本身来看,远没有所谓的专利需要提防被窃取。因此,一旦投身于灾区开展相关服务,就应该能够秉持一颗开放与学习的心态,在协同合作中服务社群与提升自我!更何况公益服务组织本身都有着其组织使命和愿景,很多组织在实践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去检视和完善自我组织架构与使命。真心期待,所有步入灾区服务的公益组织和个人,不要以割裂的服务方式和心态去提供你自认为的专业服务,或许这本就不符合目前灾区重建得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是社会工作者,但是灾害社区服务的主体却是多元化的,有扎根本土的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也有不远千里支援的其他公益团队或组织,在服务过程中大家会面对相同的困境和问题,需要彼此之间的合作与支持,合作的前提是自我的开放与分享。此次鲁甸社会工作支援团不仅仅是有广东社工,还有上海、北京、四川、云南和广西的社工以及其他40多家公益组织,仅仅在龙头山镇就有北京、上海和广东社工以及20余家公益组织,在面对这么一个多元化的社区服务群体,如果不能够真正形成合力,对于居民是一种面对割裂服务的痛。一些老人家一天里或许会面临来自不同组织的人的探访,而一些未曾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探访者或许会触犯老人心里的痛苦点,导致情绪的反复,影响其生活。因此,我建议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公益组织的优势,在灾区能够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公益组织联盟,通过这一平台协调各个公益组织服务的重点内容和分享其服务经验,做到服务的组织多元化,社区居民接收到的服务却是有系统的。
    另外,投身于灾区服务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一直坚持到最后,都存在轮换的情况,这就更加强调服务的合作与互相支持。每一批新队员进入服务阵地前就应该很好将自身组织和先期服务的队员的服务经验进行很好的整理和学习,在进入服务阵地后又能够与其他不同组织的团队形成合力,这样的服务和团队才能够真正服务好灾区。因此,我们在进入灾区的第一天就强调“社工要把自己当做是熟悉社区的社工,而不是第一次来到社区的,特别是需要从其他队员和前期服务的工作人员身上学习和了解社区已知的情况,并且进入灾区一定要与周边公益组织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做到服务的传承有序,服务的过程层次清晰”。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能够不断的开放自己,走出区域的壁垒,将服务经验与服务思考与其他公益组织分享,同时向其他公益组织学习,因为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让灾区居民能够在我们的支持和陪同下过上理想的生活。
    五、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需要做到应急服务与常态化建设相结合
    灾害是突发的,但是灾害预防与灾害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建设必须要常态建设。我们广州社工分队本次支援鲁甸灾区服务队26名队员采用“长期驻扎+分批驰援”的形式分三批奔赴灾区开展为期25天的专业服务工作。服务队从组队到服务仅仅用了2天时间,从注重广州未来灾害社工服务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此次报名参加的全部社工都顺利去到灾区开展为期5-25天不等的社工服务,很多社工都是第一次参与灾害社工服务,从个人综合能力和经验成长上都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也有理由相信此次参与鲁甸社工服务的伙伴们未来能够在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更加活跃。
    同时,从此次组建团队和服务过程发现,面对各类频繁的灾害,一支稳定有序的社工队伍尤为重要。因此,广州应该组建一支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队伍,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迅速组织并且行动起来,并且可以分门别类,组建针对不同灾害类别(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不同服务形式的社工队伍,要将一线实务与督导管理人才分批次,有秩序的组织在一起,而且需要定期的进行能力建设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真正打造成一支有名有实的灾害应急社工服务队。
    另外对于选派去灾区服务的社工队伍的人员上,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可以尝试“常驻队员”以社工为主,“批次队员”以具有医学、教育、心理、设计等多方面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这样既可以满足灾区服务长期性服务的专业性保证,也满足了短期特殊服务需求的针对性满足。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应急与常态并行,必须立足现实还要着眼未来。在未来的灾害社会工作中,相信类似的经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提炼。而且更需要探索一套有效针对灾害社会救援和服务的常态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在平日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多重锻炼,力争在两到三年里广州社工在应对灾害服务时能够做到有系统有步骤,并且能做到服务张弛有度。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越秀区天使心家庭关爱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华夏路16号富力盈凯广场804-805室